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

認知學徒制(Cognitive Apprenticeship)

認知學徒制(cognitive apprenticeship)係指一位具有實務經驗的專家,引領新手進行學習,經由這位專家的示範和講解,以及新手的觀察與主動學習,在一個真實的社會情境脈絡下,透過彼此的社會互動,讓新手主動建構知識學習的過程。

其實,「學徒制」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,在正式學校教育未興起之前,一位新手要習得「一技之長」,必須跟隨師傅學習,由師傅傳授實務經驗,新手經過多年的揣摩與耳濡目染,慢慢習得特定的知識和技能。這種傳統式的「學徒制」,偏重於師傅的示範與講解、學徒的觀察與學習,是一種「邊做邊學」的方式,可惜教學內容和方法未必是科學化和系統化,常常是以師傅的實務經驗和直覺傳授為基礎;而且師傅亦是扮演「知識和技能權威者」和「知識和技能傳遞者」的角色,因此「學徒」對於師傅的教導和要求是無條件的接受,不敢有任何的違逆和反抗,其學習效果難免受到影響。  降及近代認知心理學的發展,認為學習是一種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,尤其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(L. S. Vygotsky)所持的社會知識建構論,認為我們所習得的知識是在社會情境脈絡和互動過程中所形成,提供了「認知學徒制」學習理論的基礎,於是學者們乃設法將傳統的「學徒制」和近代的「認知論」加以結合,建構出「認知學徒制」理論,一方面可以保存傳統「學徒制」的優點,一方面又可以擴大傳統「學徒制」的效果。所以,這種理論在90年代提出之後,不管是職業教育、特殊教育、行政人員培育或班級教學改進,都獲得很大的迴響,而且其應用效果是正向的,頗受肯定。  雖然「認知學徒制」和傳統的「學徒制」,都是很強調真實情境的學習和實務知識的獲得,但是彼此之間仍有相當大的不同,其主要差異如下:1.重視主動的學習:學習不是來自於被動的灌輸,而是訴諸於學習者的主動思考與探究,它是一種個體「由做中學」的系統化、主動性的過程;2.強調反省的學習:學習者經由自我覺察、自我矯正、自我監控、自我反省的學習過程中,發展出新的知識、態度、行為和技能,以因應新的社會脈絡情境之需求;3.提倡團隊的學習:傳統的「師徒制」偏重於一對一、個別的學習,可是「認知學徒制」很強調人員的合作與互動,所以學習不是獨自進行的,而是在團隊合作下學習的。  總之,「認知學徒制」是一種教學的新典範,如果能夠善加利用,對於教學效果的提升或者人才的培育,應該有其積極的功能與價值。

認知學徒制(Cognitive Apprenticeship)又稱為養成訓練,其主要目的在訓練學習者成為合格的技術或專業人員。在中古時期手工業同行間,基於保護作用成立了行會,成為同行間的組織及技藝交流中心,行會根據會員技術高低及其年資,將入會者分為學徒、工匠、師傅三級,學徒跟隨師傅,由師傅傳授技藝,形成「師傅帶學徒」、「學徒向師傅學習」的教與學基本型態,建立了「學徒􀃆工匠􀃆師傅」的一貫晉升模式。Collins, Brown 與 Newman(1987)提出認知學徒制(Cognitive Apprenticeship)一詞,認為這個名詞有兩個意義:1.著重在教導專家處理複雜技能的過程,同時強調專家過程與情境學習。2.著重認知以及後設認知層面,而非傳統學徒制所強調的動作技能與過程。另外,有許多學者發現這種教與學的方式相當地成功(Brown, 1989;Collins, 1989;Lave & Wenger, 1991;Rogoff, 1990;Regian & Shute, 1992;Sweller & Chandler, 1991;Goodman, 1991;Thornburg & Pea, 1991;Neale, Smith & Johnson, 1990;Lampert, 1986),因此,已經有不少學者注意傳統行業成功地培養學徒的歷程,並企圖將它應用到教室教學與專業培訓人才的活動之中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