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

認知發展與教育

1. Piaget只對個別兒童在自然的情境下,細密且連續記錄的紀錄他們對事物處理時所表現的智能性反應,與當時其他心理學家有異。他所採用的質變重於量變的研究取向,可說是近年來教育心理學家所重視的質的研究的濫觴。
2.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,事實上也就是他的智力發展理論。
3. 名詞解釋:
j認知結構(cognitive structure):嬰兒初生不久,以他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
來對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,而獲取知識,此種以身體感官為基礎的基本
行為模式,可以視之為個體用以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。當他遇到某事
物時,他就用他的認知結構去核對、處理。
k基模(schema):Piaget將此種認知結構稱為基模。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
構,將認知發展或智力發展,解釋為個體的基模隨年齡增長的改變。
l組織(organization):個體在處理周圍事物時,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
種功能,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。是個體生存的基本能力,人類
的組織能力能隨身心發展由簡單而變為極複雜的地步。
m適應(adaptation):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。u同化(assimilation):適應歷程中的一種,運用其既有基模處理所面對的問題,
將新遇見的事物納入既有基模之中,亦是既有知識的類推運用。若吸納的結果, 兒童發現現有基模仍然適合,此一新事物即同化在他既有的基模之內,成為他知識的一部份。
v調適(accommodation):適應歷程的另一種,既有基模無法直接同化新知識時,個體為符合環境的要求,主動修改其既有基模,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心理歷程。
n平衡(equilibration):個體既有基模能輕易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,心理上會感到平衡。
o失衡(disequilibrium):個體既有基模不能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驗時,心理上會感到失衡。對個體而言,在心理狀態失衡時形成一種內在驅力,驅使個體改變或調適既有基模,俾能容納新的知識經驗。每逢一次由失衡而恢復平衡的經驗,個體的基模便產生一次改變,經改變後能容納更多的知識經驗,其智力水平也隨之上升。
4. Piaget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
注意 j各時期並非跳躍式的改變,而是連續中呈現階段現象。
k對不同個體而言,各期特徵出現,有很大的個別差異,表示有的發展快,有的較慢。
l四個時期的前後順序是不變的,所有兒童的認知發展都是遵循四階段的法則進行。
期別
年齡
基模功能特徵
感覺動作期
0~2歲
1. 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效果。
2. 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。
3. 對物體認識具有「物體恆存性」的概念。
4. 憑事後記憶來模仿的能力—延宕記憶。
前運思期
2~7歲
1. 知覺集中傾向:只憑知覺所及,集中注意事物的單一向度。
2. 不可逆性:不能反向思考關於數學運算或屬於因果關係的問題。
3. 自我中心主義:只從自己的角度,不會考慮別人的不同看法—三山實驗。
4. 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、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、能思維但不合邏輯。
具體運思期
7~11歲
1. 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。
2. 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。
3. 能理解守恆的道理。
4. 去集中化—不再只憑知覺所見的片面事實去判斷。
5. 分類思維中的「類包含」能力。
形式運思期
11歲以上
1. 能做抽象思維。(命題推理)
2. 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解決問題。(假設演繹推理)
3. 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。(組合推理)

5. Piaget認知發展論的貢獻:
j確認兒童心智成長的內發性與主動性:兒童生而具備求知傾向,適時教他必要
的知識,不但正符兒童的需求,且在施教中亦達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k確認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與普遍性:兒童並非具體而微的成人,應瞭解兒童
各階段的發展及差異,不能只以成年人的想法去教兒童。
l確認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成長速度不一:同一認知階段內的兒童年齡有極大差
距,目前中小學的年齡年級制,就兒童的學習能力言,極不合宜,Piaget的理論,
足可工作因材施教的科學根據。
6. Piaget認知發展論受到的批評:
j獨重知識認知而忽視社會行為發展:較少顧到兒童社會行為的發展。
k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較少教育價值:只對教育界提供了一些認知發展的現象與事實,為進一步就教育文化的觀點,提供促進認知發展的建議。
l各年齡組實際發展水平與理論不符:低估兒童、高估青少年的認知思維能力,其研究結果缺乏驗證性,是因其採用方法欠妥。之所以錯估兒童的認知能力,一般認為是以下原因:實驗情境不夠生活化、兒童有時對某項事象的變化未必不知,只是不能以語言回答問題、兒童對問題的想法,受限於語言而不能解釋清楚。
7. Piaget認知發展論在教育上的意義:
j對教育的啟示性大於實用性:他稱自己的理論為「發生知識論」,而非教學理論,本身也為採取〝因教育而學習〞的觀點,只是就生物生長的觀點,增廣知識的歷程。
k在教育上的參考價值:
u按兒童思維方式實施教學:理性移情—教師在教導而同時,必須設身處地的從兒童觀點看問題的推理能力。
v循兒童認知發展程序設計課程
w針對個別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:建議 一、盡量與兒童面對面溝通,讓他們以自己的話說出他對問題的看法以及解答時的思維過程。二、讓答對的兒童,讓他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,並給予鼓勵。三、對答錯的兒童,讓他在毫無恐懼的情況下說出自己對問題性質的瞭解以及思維過程。
x促進兒童心智發展的教育功能:他認為教育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功能,遠大於知識傳授的功能,這種理論對學前教育階段的家庭而言,尤具意義。
8. 維果次基(Vygotsky)認知發展論要義:
j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:從促進智力發展的觀點而言,Vygotsky 的認知發展理論較Piaget為樂觀。
k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:自我中心語言—可調和其思維與行動,從而助益其認知發展,當兒童面對困難情境時,自我中心語言會增多。
l從實際發展水平延至可能發展區:可能發展區,是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,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。
別人所給予兒童的協助,稱為鷹架作用。
9. Vygotsky認知發展論的教育涵意:
j教學最佳效果產生在可能發展區:將學生置於〝由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〞,在教師輔助下從事新知識的學習。
k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:若只把學生置於可能發展區內讓他獨自學習,面對新知識的困難,反使學生退縮不前。

沒有留言: